海宁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服务”为载体,调研分析群众、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梳理涵盖餐饮服务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需求。在强化自身监管的同时,以“省餐饮智慧监管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高效整合行业协会、村社网格员、专业评估督导机构、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第三方”力量,优化和夯实事项、数据、实体、制度等基础环节和机制,创新推动餐饮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市场准入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品质生活环境”“三优化”的预期目标。
一、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精准运用“第三方”专业服务力量
(一)“聚焦”找问题。坚持关口前移,针对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过程中“一次性现场核查通过率低、材料提交完整率低,需要‘反复跑’”的问题,先后组织26名工作人员深入辖区130多家不同规模、类型的餐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找准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重点锁定目前普遍存在的餐饮企业开办前许可事项不明、标准不清等问题,探索实施“(进驻前)上门一次性告知-(建设中)现场手把手指导-(建成后)核查一次性通过”的“全程指导式”办证服务新模式。
(二)“聚力”破难题。坚持专群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督导人员和村社网格员的“第三方”力量资源优势,实现“服务零距离、监管不扰民”。借助村社网格员与企业和群众“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开展高频率日常网格巡查,第一时间获取网格内餐饮单位开办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将“综合服务包”(包括餐饮办证流程、环评要求、现场核查标准、材料准备清单等)一次性提供给企业。在此基础上,由专业督导人员即时跟进,现场把关指导后厨建设、申报资料“预审”等内容,确保“大厅办证一次过”。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236家餐饮单位提供办证前指导服务,现场、材料一次性审核通过率从此前的30%提升到现在的100%。
(三)“聚智”建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将村社网格员和专业督导员的专业培训贯穿服务活动全过程。编制《村社网格员餐饮食品安全巡查手册》《专业“第三方”人员办证现场指导手册》,推动两支队伍全员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工作手册等业务培训,且必须到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现场实务教学并通过考试才能上岗。制定相关工作细则,杜绝因职权交叉引发“标准不一”和“胡乱指导”。建立网格员与专业第三方工作对接机制,确保服务不缺位。
二、围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多维构筑“第三方”数据交互系统
(一)建立“痕迹化”工作机制。一方面,坚持“管到位、不缺位”,该由部门负责的一抓到底,绝不给企业群众负担。结合餐饮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企业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从业人员食安培训+定期对标自查申报+重大事项即时申报+检查整改信息反馈”的“多方位”主体责任落实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放到位、服务好”,配套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将原本繁琐的晨检、采购、消毒、留样等八大痕迹化管理事项,全部通过省智慧监管平台“众食安”APP归并整合,务实推动辖区内256家餐饮企业按要求完成电子台账录入,实现最大限度减负增效。
(二)创建“交互式”工作环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和协调联动优势,通过创建网上交互系统解决企业培训、递交资料来回奔波的难题。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委托饮食协会定制“从业人员培训系统”“主体责任落实申报系统”“监督检查反馈信息系统”和“预约服务系统”,内置由监管部门设置的培训课程体系、标准化自查事项、整改反馈模板和预约链路。据此,从业人员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在家就能学”,餐饮企业通过“键对键”完成材料报送和预约指导服务,实现“一次不用跑”。
(三)深挖“大数据”资源富矿。依托饮食协会“四个系统”打造的数据存储与分析平台,形成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信息库、操作运营难点等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大数据”,确保及时预判并精准发现和消除餐饮企业风险隐患。2018年依靠数据信息精准发现和消除餐饮企业安全重大隐患86项,全部控制、消除在萌芽。坚持向大数据要“编制”,向数字化要“人手”,通过“大数据”有效缓解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多、风险高、任务重、人手少的问题,促进基层监管工作提能增效。
三、围绕优化品质生活环境,成功搭建“第三方”信息公示平台
(一)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针对网络平台“交易双方不见面”的现实特性,将“省餐饮智慧监管平台”与饮食协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有效衔接,公示全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管理实时等级”,实时更新监管人员监管信息和专业评估督导机构评价信息,并根据监督和评价情况,将餐饮店的食品安全分为四个等级,用辨识度较高的网络表情包来展示,消费者可以在就餐前预先查询目标餐饮单位后厨及日常管理的历次检查情况甚至是后厨卫生状况照片,以核实该店是否符合自己的就餐要求。目前,公示平台已收录入网餐饮服务单位2088家,上传评价数据89632条,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了解目标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状态。
(二)共治模式引来广泛参与。依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开通“你点我检”服务,定期发布备检食品选项,消费者可以通过“掌上点名”选择感兴趣的食品让监管部门检测,让市民足不出户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台的设立,极地激发了消费者参与和互动热情。目前已累计收到1236条检测诉求,完成336种食品抽检。同时,设立举报窗口,方便消费者在线进行食品安全隐患举报。通过此途径已经收到举报17条,其中6条查实并得到有效化解。
(三)双向发力优化消费体验。重点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上下发力。依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内设美食地图,全市3561家社会餐饮单位的详细介绍一览无余。点击单个餐饮单位,消费者可实时查询该店的人均消费、菜品目录、距离位置、优惠活动、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并标注是否建成阳光厨房,选中后可电话预定用餐。截至目前,海宁共建成阳光厨房316家,实现大型特大型餐饮单位和大型综合体阳光厨房全覆盖。对于已建成阳光厨房的单位,消费者可以通过“众食安”APP或就餐大厅显示屏实时了解后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和卫生情况。(餐饮科 沈洁)